e.离子的氧化性强弱: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④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一般来说,排在前面的金属性较强。
2.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①根据原子结构:原子半径(电子层数)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非金属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②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原子序数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着原子序数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a.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跟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c.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如:Cl2+2KI2KCl+I2,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d.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e.单质与同种金属反应的难易:反应越易进行,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即非金属的氧化性越强,表明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注意: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讨论的对象是元素,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具体表现为该元素的单质或特定化合物的性质。它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氧化性和还原性讨论的对象是具体物质或某物质中的特定粒子,它是一个狭义的概念,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具体表现在该物质中某元素得失电子的能力。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可以从氧化还原反应或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来判断,同时受温度、浓度及酸碱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元素的金属性强,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单质的还原性强,其阳离子氧化性弱;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单质的氧化性强,其阴离子还原性弱。
六、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的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是8个电子(除氦是2个),已达稳定结构,因而化学性质稳定,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已经达到稳定结构,既不易得电子又不易失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2.金属元素(如Na、Mg、A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而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以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因此釐属在反应中常显正价。
3.非金属元素(如F、Cl、S)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因此非金属元素常显负价。
七、元素 核素 同位素
1.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说明:
①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②“同一类”包含质子数相同的各种不同原子和相同原子,以及各种状态下的原子或离子(即游离态和化合态),如H、H+、H-都属于氢元素。
③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可以说元素组成物质,而不能说元素组成分子。
④由于界定的是同类原子,故元素不包括那些具有一定质子数的原子团,如、H3O+,虽然二者质子数相同,但不是同种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