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流派的总称,意为数量多,流派纷杂。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

2)历史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步解体,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社会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具体表现在: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分封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人们可以畅所欲言。
阶级关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文化教育上

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代表人物
道家
老子

和庄子
儒家
孔子、孟子

和荀子
法家
商鞅和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4)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例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有(  )
铁器牛耕的推广,使井田制瓦解 ②“士”阶层兴起 私学兴起,出现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④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解体,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时期,秦朝统一全国,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说法错误;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项。
答案:C
2.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a.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政治上,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c.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恢复礼制

教育上a.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即不分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严格等级制的教育制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b.孔子整理的《诗》《书

》《礼》《易》《乐》《春秋》被后世称为“六经”,这对保护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有重要作用

2)孟子和荀子
①孟子:a.政治思想上,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

“仁政”思想。b.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c.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也需要通过后天学习,使其不断扩充完善,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②荀子:a.政治思想上,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

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c.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恶论”

。他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虽然这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但是他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
孟子和荀子对儒学的发展: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谈重点  孔子、孟子、荀子主要思想的异同
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例2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  D.君舟民水
解析: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从表面上看,B人性本恶似乎也只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法家思想中也有类似的认识。
答案:B
点技巧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一般思路
要确立比较项,找准比较的角度。本题比较角度为内容(两人的主张)。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依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3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
①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a.老子用“道”

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与演变。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b.

政治上,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c.

哲学思想上,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

主张君主要以

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释疑点  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这种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秦朝统一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改革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例3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基础的,故君权高于法律。所以D项的理解不正确。
答案:D

4正确认识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们,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2)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3)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例4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异彩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解析:本题以学者对各学派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难点是准确把握各个学派思想的内涵。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指道家的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体现了法家主张君主专制、以法治国的法治理论;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是指代表平民利益的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体现的是儒家的”“等思想。
答案:D
5.儒、法、道三家的思想主张及联系
1)思想主张:①儒家提出仁政、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②法家提倡实行法治。在动荡的年代,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上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③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联系: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吸收法

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后来儒学的发展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合理思想,形成了“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的统治模式。
【例5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的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解析: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实行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答案:B
组合型选择题的解法
筛选法: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②“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③“尾端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晚的一件史实。④“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⑤“先两头,后中间的判断法等。

6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1)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①“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②“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作用,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参考资料
资料一 美国众议院于20091028日通过一项纪念中国著名思想家孔子诞辰2 560年的议案。议案说,孔子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继续在发挥影响力。
资料二 孙中山指出:仁爱的好道德,中国现在似乎远不如外国。中国所以不如的原故,不过是中国人对于仁爱没有外国人那样实行,但是仁爱还是中国的旧道德。
2)做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成分,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予以继承发展。可批判其保守性的思想内容,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对今天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资料三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例6 请根据下面关于孔子的纪念邮票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游列国(邮票)
材料二 


杏坛讲学(邮票)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回答,孔子广收门徒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要依据材料及百家争鸣的有关史实分析目的,其结果及原因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综合分析;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教育思想,同时注意审题——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目的:宣传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结果:未被统治阶级认可。原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但在战乱兼并的状况下,统治者热衷于争霸和兼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因而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2)“有教无类”的思想。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