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本课分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亮点之一。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揭开了中国古代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第一目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介绍了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工具、知道用火等内容;第二目是“北京人”,讲述了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第三目是“山顶洞人”,介绍了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展现了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他们与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三个子目的安排体现了人类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的不断进步。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初次系统地学习历史这门课程,对历史知识充满了探求的渴望,同时他们又缺乏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需要逐步建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可以适当地选取文字材料、图片和影像等资料,将其结合在一起,更加直观地去展现历史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比较等能力,同时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梳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整体设计
●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认识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开展“学习考古”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以及表格对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不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比较能力。
● 教学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本课采用的基本方法就是充分利用一些图片,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想象的基础上

进行分析推断,以此来理解和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情况。

● 课前准备
1.备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案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备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本课因为历史比较久远,学生们难以理解,所以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比较法。本课主要讲了三目的内容,可以用比较法让学生明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3.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设计  (设计者:李晓丽)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历史这门学科主要是学习人类的历史,而自从有了人,人类历史就开始了。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历史小故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讲女娲造人的故事……
学生2:讲上帝造人的故事……
教师过渡:这些故事只是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人类是怎么来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小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人类是怎么来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由类人猿进化来的。
教师总结: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展示人类演变图片)

[提出问题]本课主要介绍了哪些远古人类?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以便能更好地融入课堂。)
【活动设计】学做考古学家
第一站:元谋人(展示元谋人遗址图片)
创设情境: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图片展示了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元谋人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大量炭屑、小块烧骨。
[提出问题]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呢?并说明你推断的理由。(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理由:经科学家测定,这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及石器、炭屑、烧骨存在的年代,距今约有170万年。
学生2:这些石器说明“元谋人”能够制造工具。因为这些石器有打击的痕迹,说明不是天然的石头,而是经过加工制造的。

学生3:这些炭屑、烧骨表明元谋人懂得使用火。因为炭屑、烧骨都是经过火烧过后形成的。
教师补充:“元谋人”会制造工具这一结论非常重要。因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提出问题]通过这些发现,能推断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展示如下表格,学生讨论后完成。
元谋人发现的地点
元谋人距今的年代
元谋人的地位
元谋人的生产活动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元谋人发现的地点
云南省元谋县
元谋人距今的年代
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的地位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元谋人的生产活动
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天然火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图片,创设考古情境等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使其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心得。通过教师引导,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总结力,做到史论结合,逐步形成有理有据、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师过渡:在元谋人被发掘前,北京人的一个头盖骨化石已经于1929年被挖掘出土了。此后,在周口店地区先后又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共十万件以上。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第二站:北京人(展示北京人遗址)
[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北京人”一目第1自然段的内容,找出历史信息。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距今年代: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设计意图因为之前学习元谋人基础知识的时候进行了考古设计,所以本子目中的基础知识可以直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活动探究(一)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提出问题]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如下表格。
前额
眉骨
颧骨
嘴部
下颏
古猿
北京人
现代人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回答)
1:古猿的前额向后,不突出;北京人的前额低,向后;现代人前额平整。
2:古猿的眉骨很粗;北京人的眉骨突出;现代人眉骨的平、细。
3:古猿颧骨高,突出;北京人稍微突出;现代人平滑。
4:古猿嘴部突出,大;北京人稍微有点突出;现代人平整。
5:古猿下颏很小,几乎没有;北京人下颏也不明显;现代人下颏明显。
教师补充总结:
前额
眉骨
颧骨
嘴部
下颏
古猿
低平向后倾斜
粗壮
高突
前伸
无下颏
北京人
低平
较粗壮
较为突出
微缩
无明显下颏
现代人
平滑
薄平
平滑
平整
下颏明显

教师补充: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设计意图关于北京人的体貌特征这一内容,学生们在自学的时候很容易忽略,所以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补充。本课设计成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共同寻找答案,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活动探究(二)探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第一组:展示北京人使用的工具


[提出问题]看图找出历史信息。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北京人能够使用工具。
学生2:北京人能够制造工具。
教师: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这些信息说明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了。
学生2:北京人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只是将石块敲打、砍砸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
教师总结:北京人使用过的石器留下来十多万件。有的形状扁平而刃面锋利,我们称之为刮削器和砍砸器,可砍伐树木、刮削木棒和宰割动物;有三棱形的尖状器,可以挖掘植物的根和茎等。它们都是用石头敲打而成的,十分粗糙,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作旧石器时代。
第二组:

[提出问题]看图找出历史信息。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北京人生活环境很恶劣,野兽出没。
教师提问:在这种环境下,北京人是如何生存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活下去的,只有许多人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打猎,才能生存。
教师总结:北京人为了生存,往往几十人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样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第三组:


[提出问题] 看图找出历史信息。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了。
[提出问题]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大自然雷电起火;森林草木自燃;岩浆喷发起火;露天煤自燃起火等。
[提出问题]他们用的是人工火还是天然火?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天然火。
教师补充:据资料分析,原始人保存火种一般采用篝火法。使用时不断往火堆中投放木头;不用时用灰土盖住火,使其阴燃,再用时扒开灰土,添加草木引燃。
[提出问题]北京人用火做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取暖等。
教师总结: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把北京人的生活状况概括总结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这样能够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出问题]总结第二目的内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距今年代: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生产生活:能够制造和使用粗糙的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采集、狩猎。
社会组织:群居生活(早期的原始社会)。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过渡: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站:山顶洞人(展示山顶洞人遗址)
[提出问题]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地方?距今年代是多少?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山顶洞人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距

今约三万年。
教师补充:山顶洞人是在清理北京人遗址的地表土层时被发现的。
[提出问题]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活动探究(三)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第一组:

[提出问题]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如骨针和装饰品。
教师补充:图片中还看到一个项链,它属于首饰,表明山顶洞人有了审美观念。
第二组:

[提出问题]观察图片,结合课文,分析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山顶洞人使用火,已会人工取火。
2:会采集、狩猎,还会捕鱼。
3:死后要埋葬。
教师补充: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要比北京人先进,他们已经掌握了

通过敲击和摩擦来人工取火。
[提出问题]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是什么样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教师总结:
从生产工具上看: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
从劳动形式上看: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会捕鱼,劳动形式的范围扩大了。
从活动范围上看: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活动范围扩大了。
从生活上看: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从社会组织上看: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历史,思维能力、分析总结能力都较差,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新模式。)
活动小结:
小组合作完成“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表”。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回答:
远古居民
距今年代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火的使用
生产活动
活动范围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70年~20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天然火
采集狩猎
较小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3万年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开始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采集、狩猎、捕鱼
较大
爱美埋葬
氏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填写此表格,不但加深了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了解,而且对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是发展的、进步的有了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进一步深入理解。)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结合学习目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名称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体形特征
工具、生产、生活
社会组织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对所学内容作总结,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再回忆一遍,加深印象。)

布置作业
设计一篇北京人或者山顶洞人生活的想象图,要体现本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               二、北京人
1.时间:  1.地点:
2.地点:  2.距今年代:
3.生产活动: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4.生活情况:
三、山顶洞人
1.地点:
2.距今年代:
3.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
4.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教学反思
本课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始终贯彻教学设计的思路,围绕设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充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的学习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非常遥远,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调整教学策略,注意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等媒体素材的作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对学生的表现也要给予及时肯定。
专家点评
1.整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生的动手、表达、想象、思考、讨论、交流等各种活动贯穿始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引领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动手实践、分析比较、想象创新等。
2教学方法新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3.重点突出,重点、难点突破方法到位,多媒体技术运用得当。
4.教学过程中注意能力培养,注重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5.教师准备充分,资料丰富。但由于本节课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的视野相对较窄,因此整节课教师讲解得较多,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备课资料 
长江流域是中国人的发源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

研究员认为,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长江流域的龙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类,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万年,然后依次为蓝田猿人、元谋人、约80万年前的郧县猿人、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
黄万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远古文明源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大三峡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万波是著名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专家,是204万年前的重庆巫山龙骨坡直立人、115万~7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直立人、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直立人、10万~2万年前的重庆奉节智人、陕西长武智人、广西麒麟山智人和重庆巫山河梁智人等人类化石的发现者。《自然》杂志刊登龙骨坡考古发现的研究成果后,《科学》杂志曾专门就此发表评论,龙骨坡新发现改变了人类演化的历史。此前,国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来到亚洲的历史只有几十万年。
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的龙骨坡古人类遗址发现于1984年,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一个门齿和一段下颌骨。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巨猿等120种脊椎动物的化石,其中哺乳动物116种,有25个属于新发现的种类。埋藏化石的岩层为砂质黏土夹角砾,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龙骨坡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制品,经考古学家研究论证,这些石制品制作粗笨、简单,代表了200万年前一种混沌初开的石器工艺,并将其称为龙骨坡文化
龙骨坡文化的问世,证实中华大地上200万年前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从而把中国的史前文明前推了近100万年。
他认为,蓝田猿人的故乡应该在南方,由于气候变化才逐渐北迁。从长江流域的系列考古发现可以看到起源和承转的演进。因此,中国人的发源地应在长江流域大三峡。
黄万波还从地质演变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观点。随着青藏高原的升起,长江流域大三峡形成了森林河流环境和与之伴生的立体气候,适合于200万年来的人类繁衍。龙骨坡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这里是许多动物的避难所,动物的大量繁衍,客观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食物,尤其是大脑发育所需的动物蛋白。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