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过上了定居生活。
课件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关房屋复原的图片。
教师讲解:这所房屋为长方形的“干栏式”木结构房屋,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搭梁铺木板,在木板上建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今天我国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有这种建筑遗风。
课件出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过渡:原始农业的发展,粮食基本有了保障,打回来的受伤或活捉的猎物一时吃不完,怎么办?
3.原始畜牧业和手工业
课件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钵、陶猪以及玉器、骨哨等图片,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保障,打回来的猎物一时吃不完,人们就把受轻伤或活捉的动物驯养起来,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原始畜牧业产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已学会了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农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一次就能收割下许多,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之后的一项重要成就;他们还会制作简单的作为装饰品的玉器和自娱自乐的原始乐器等。
课件出示教材“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食物来源、居住条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社会分工情况等方面比较。
过渡: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又生活着一群原始人类,我们把他们称为半坡原始居民。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课件出示提纲,师生共同填写出: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产: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畜牧业: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手工业:彩陶,陶器上出现刻画符号;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食)、鱼、肉、蔬菜(副食)。
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探究比较: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此外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课件出示:有关河姆渡水稻和半坡粟的图片、“干栏式房屋”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和黄河流域半坡居民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饲养家畜上,各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课件出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找出大汶口遗址的位置,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其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进步,陶器有了黑陶、白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