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标要求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
难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不同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
课件播放儿歌《悯农》,提问:从这首儿歌中你受到哪些启示?(学生可能从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等方面谈)
师:在第1课中我们学到的远古居民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请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北京人或山顶洞人时期的原始人,你认为仅靠采集、渔猎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生:交流、发言,得出结论(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
师:那么,怎样才能改善原始人类的这种生存状态呢?
生:议论……解决吃的问题。
师:要想有固定的食物,就要进行农耕,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有了农耕,就可以过上定居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导入二
课件出示谜语:(1)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2)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很早就学会了种植水稻和粟,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今天,我们来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
推进新课
课件出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指导学生找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远古农耕家园,体验原始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原始农业
课件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关水稻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掌握水稻种植技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课件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关工具的图片,提问:河姆渡居民用什么工具种植水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锛等。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最常见的是骨耜。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品,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
2定居生活
提问:有了农业之后,人们还会随意迁徙、到处流动吗?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不会;因为谷物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种植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的,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生产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所以人

们过上了定居生活。
课件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关房屋复原的图片。
教师讲解:这所房屋为长方形的“干栏式”木结构房屋,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搭梁铺木板,在木板上建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今天我国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有这种建筑遗风。
课件出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过渡:原始农业的发展,粮食基本有了保障,打回来的受伤或活捉的猎物一时吃不完,怎么办?
3原始畜牧业和手工业
课件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钵、陶猪以及玉器、骨哨等图片,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保障,打回来的猎物一时吃不完,人们就把受轻伤或活捉的动物驯养起来,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原始畜牧业产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已学会了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农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一次就能收割下许多,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之后的一项重要成就;他们还会制作简单的作为装饰品的玉器和自娱自乐的原始乐器等。
课件出示教材“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食物来源、居住条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社会分工情况等方面比较。
过渡: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又生活着一群原始人类,我们把他们称为半坡原始居民。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课件出示提纲,师生共同填写出: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产: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畜牧业: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手工业:彩陶,陶器上出现刻画符号;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食)、鱼、肉、蔬菜(副食)。
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探究比较: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此外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课件出示:有关河姆渡水稻和半坡粟的图片、“干栏式房屋”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和黄河流域半坡居民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饲养家畜上,各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课件出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找出大汶口遗址的位置,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其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进步,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课件出示资料:
考古学家在大汶口遗址墓葬中发现有34%的墓葬有猪头、猪下颚骨,有的墓是一两个猪头,有的墓多达14个猪头。还有一个墓出土了包括绿松石项链在内的180多件珍贵随葬品,而有一些墓却毫无葬品。
思考: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不仅有了贫富分化,而且贫富悬殊。产生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教师依据下列示意图讲解。
生产力发展→产品剩余→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逐步加剧→阶级产生→原始社会走向解体。
本课小结
无论是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的农耕文明,还是黄河流域半坡遗址的农耕文明,展示给我们的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智慧的画卷。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编织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
板书设计
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典籍广角】
半坡遗址概况
半坡遗址因发现于距陕西西安市以东6千米的半坡村而得名。1953年开始发掘,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共发现房屋遗迹40多处。出土的文物近万件,主要为农业、渔猎、手工业工具。
陶器是半坡居民主要的生活用具,种类繁多,构思精巧。其中有一种汲水器——小口尖底陶瓶,距今约6 000年,它不仅设计美观,而且注重实用,其腹旁两耳带孔,可以系绳,入水时瓶口自然朝下,汲满水后又自动立直,充分利用了重力学原理,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半坡陶器基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各种图案,主要有动物、人形、几何花纹等;有的刻有符号,据估计,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秘闻轶事】
你了解陶器的发明和制作使用吗?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水与粘土混合可以改变粘土的形状,在火的作用下粘土还可以改变其物理性质。这样,陶器就应运而生了。如半坡人在制作陶器时,他们首先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做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泥土中的杂质,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陶土调好后,搓成泥条,用盘筑法或分段衔接法做坯,接着用陶轮修整。陶坯半干后,用陶垫托着内壁,细心地进行抽打,使之加大密度和光洁度。上彩之前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彩绘的工具类似毛笔,蘸上赤铁矿粉或氧化锰粉,在器皿上绘出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最后放进窑中烧制。由于当时的窑室封闭不严,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因此成品多呈红色或红褐色。从出土陶器的硬度相当高来看,烧制火候估计达1 000 左下。制陶业是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农业是季节性的种植

业,必须贮存粮食和种子,以防止霉坏和鼠类偷食。半坡出土的装有芥菜、白菜种子的陶罐,河姆渡出土的装有水稻种子的陶罐,还有定居生活需用的汲水陶罐,煮食需用的炊具、容器和饮食器等,都说明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促进了制陶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