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本节课的设置,重在让学生了解气温以及气温的变化和分布特点。通过对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规律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探究真理精神和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本节内容的编排是图文结合,重难点突出,文字简洁易于学生理解,地图较多,形式多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重难点的内容,图文解释更为详细。本节教材的活动内容较多,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新学科,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少,;也是一门比较难以理解的学科,因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较差,思维发育仅限于形象和具体的事物联系,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差;地理与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密切相关的,对七年级的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地理也是学生能较为感兴趣的学科;但是地理也是一门几乎被忽视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知识点的处理上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相结合,注重学生兴趣的开启,培养求知欲望;让学生明确地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努力学习地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气温以及气温的相关概念。
2.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3.能够根据图像说出气温的变化特点与分布规律。
4.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读等温线模式图,让学生学会将等温线读图规律应用于实际等温线图的学习方法。


2.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学习,积极参与探究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读图、制图,养成运用地理图表进行地理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学习气温的分布的变化规律,了解自然的美,培养热爱自然,关注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绘制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曲线图;

2.等温线图和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判读;

3.气温分布规律的总结。

(二)教学难点

1.绘制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曲线图;

2.等温线图和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判读

3.影响气温的分布因素。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分析讨论等方法。
教学准备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方式一:多媒体展示冬季海南和东北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说出有何差异?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导入方式二:视频播放歌曲《种太阳》,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播种一颗就够了,会结出许多的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导入气温的变化,还有不同的区域,气温的分布不同。
讲授新课
一、气温的变化


【活动一】听一听,想一想。 
播放一段电视天气预报,学生思考:
1.我们一般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每天的气温呢?
2.每个城市的气温为何要播报两个气温值?
3.这两个气温值分别出现在何时?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1.收听电视或广播天气预报,或者气温观测。
2.一天之中的气温是变化的,城市天气预报播报的两个气温值分别是最低和最高气温。
3.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两者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教师补充:气温的观测必须专业:使用专业设备和实时观测(人工观测每天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的数据进行平均计算就是一天的平均温度,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当天温度。
学生体验:“早穿棉袄午穿纱”;晨凉、午热,夕暖、夜寒;
【活动二】  举一反三——气温的年变化
学生体验:冬寒夏暑、春暖秋凉,冬穿棉袄夏穿纱
学生总结:一年当中气温是变化的,北半球,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活动三】学一学,试一试——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多媒体展示“某地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和绘制步骤。
学生分组探究:如何制定横纵坐标数值、定点、连线。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慢节拍按步骤指导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归纳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步骤口诀: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试一试:
把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多媒体出示景德镇和堪培拉各月平均气温表”,回答问题。
景德镇和堪培拉各月平均气温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景德镇
7.9
9.7
14.4
19.1
22.4
24.5
27
26.6
22.9
18.1
13.9
9.7



堪培拉
22.1
21.8
20.6
18.5
15.0
13.3
12.0
12.5
13.8
15.7
19.0
20.7

1)乙两组分别绘制景德镇和堪培拉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说出两市的最高月均温的最低月均温月份和数值。
3)计算两市的气温年较差和年均温。
转承:无论从一天还是一年来看,气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气温的时间变化。那么,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又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及其判读
教师讲解:气温的分布状况,通常用等温线来表示的。什么是等温线呢?

多媒体展示“等温线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总结等温线图的判读规律和技巧。
师生共同总结:
1)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小。
3)等温线闭合时,中心气温低是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是高温中心。
多媒体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读训练,分析气温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教学说明:本部分内容是本课重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我设计了观察——假设——验证的教学思路,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探究一】:气温与纬度的关系——读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1)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有何关系?(完全平行、大致平行、无关) 
引导学生观察20°等温线与回归线、0°等温线与极圈的位置关系。此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等温线与纬线的关系,明确气温受纬度的影响。 

2)北半球等温线向(/)数值越来越高;南半球等温线向 (/)数值越来越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升高/降低)
此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根据等温线数值的变化来判断南北半球;并归纳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探究二】:气温与海陆的关系——读图“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和图“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3)描画南、北半球20℃、10℃、0℃、-10等温线,并分别加以对比,可以发现
(南/北)半球等温线更加平直。原因是(南/北)半球性质比较单一的海洋面积广阔。
4)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此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探究三】:气温与地形的关系——读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5)图中亚青藏高原地区温度比周围 (高/低),因为青藏高原的海拔比周围 (高/低)。
此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把学生划分为五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合作探究一道题,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归纳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活动四】:加强理解,巩固记忆——总结记忆口诀。
影响气温三因素,纬度海陆和地形。
主要因素是纬度,低纬高温高纬低。
夏陆高高洋低低,冬陆低低洋高高。
地势高低有影响,上升千米降六度。
重点讲解“夏陆高高洋低低,冬陆低低洋高高。”的含义:
夏季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气温低,向低纬凸出。冬季相反。
【请你欣赏】:多媒体展示中国南、北方的自然景观图片,以及珠穆朗玛峰的山麓、山顶景观,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差异。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和同学们了解气温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气温的变化,我们了解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通过学习气温的分布,我们了解到不同纬度的气温是不同的,不同海拔的气度温度也是不同的,同一纬度,同一季节,海洋和陆地的温度也是不同的,正因为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温度是不同的,所以世界万物都在随地随时变化的,那么这种变化仅仅是因为气温的不同吗?还与我们下节课所学的降水有什么关联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气温日较差
2.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3.气温曲线图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气温的分布规律
3.影响气温的因素
思考题

1.为何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是不同的?

2.气温为何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3.同一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的温度为何是不一样的?

4.一天中,为何午后两点的温度最高?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题。
教学反思
 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缺乏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但是他们对新知识充满渴望,凭兴趣学习,因此针对初中生的教学,应充分做到形象,有趣,让他们置身于学习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下几种手段:
一、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学习的灵魂是阅读和使用地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围绕学生看图为中心,以图会意,这样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提高学习兴趣。。
二、绘图能力也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更是本节课的重点。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也是本节课难点,针对图 “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的绘制,我着重强调,慢慢引导学生绘制,这样就与学生的学习思维较为贴切,易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


三、学以致用是学习的良径,便于举一反三的学习,也是学习的目标。针对气温的分布规律的学习,我采用学生自己看图,总结规律,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也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搞好教学的保证,地理也不例外。因此我采用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穿插记忆口诀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的导入与小结上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在整堂课中,由于内容过多,时间较为紧张,讲解过于单一,没能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因人而异,以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