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 雪
从容说课
    《沁园春·雪》是19362月毛泽东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准备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词作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学习这首词,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发挥想象,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切体会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在熟读中,悉心揣摩词作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词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是教读的难点。诗人以形象思维和文学语言对历史英雄加以委婉的批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抒发了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为深入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可联系八年级下册中岑参的咏雪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对比延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能力目标
    1.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理解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德育目标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文气势恢宏,意蕴丰富,颇显豪放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实现心灵探求,激发读诗、品诗的兴趣。
    2.比较鉴赏法 咏雪之作,文人墨客多有名章俊语,然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胸襟浩阔,意境高远。堪称大家风范。试就其与八年级下册中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深层体察词作的艺术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词意,把握词作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散文诗《雪》中鲁迅先生以富于抒情的文笔绘写了“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而“如粉、如沙地旋转飞腾的北国的雪则蕴含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寄寓了先生的炽热追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相信大家一定能尽览雄浑壮阔的北国雪景和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伟人的豪迈胸襟。(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雪景及毛泽东诗词手迹: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豪放之风。(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2.背景情况
    诗人作这首词的时间是1936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十分严峻的关头了。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至1932年侵占东北三省后,并未止步,又于1935年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日军从关外杀进了关内。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在中国政治格局将发生大变动的前夜,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冬天(12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制定出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为了宣传党中央关于全民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实际行动推进全国抗战高潮,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2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茫茫北方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河山的壮丽诗篇。

    三、诵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听读全词,要求闭目静听。潜心感受。
    2.学生默读,疏解字词。
    投影:
    (1)注音
    莽莽(mǎng) 妖娆(ráo)       折腰(zhé) 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分外(fèn) 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
    
分别(fēn)   数目(shù)          朝代(cháo)
(2)释义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词中用第②义。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词中用第②义。
    风骚:①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②指妇女举止轻佻。词中用第①义。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4.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作示范诵读。
    5.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词作意味。
    教师提示: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先写眼前雪中银装世界,再写想象中红装素裹之江山,虚实结合描绘多姿多彩之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四、研读赏析词作上片
1.学生感情诵读上片,思考:
多媒体逐条显示:
(1)词的上片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诗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2)总写雪景的句子,注意了动静结合。试指出写动、静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3)诗人对雪景的描绘,山哪个词领起?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此句子?
    (4)“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日光所及,这是为什么?淡淡你的感受。
(5)山,原,这些原本静止的景物作者却写出它们的“驰”和“舞”。这样化静为动,给你怎样的感受?
(6)上片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二句写出怎样的意境?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明确: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其中“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内容。“千里”“万里”互文见义,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3)对雪景的描绘,由“望”字统领,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4)“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其中“望长城内外”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6)“须”借助想象。写出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2.学生吟诵体味。熟读成诵。
    五、研读赏析下片
    1.学生自由诵读下片,合作探究: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2)对杰出的历史英雄人物,诗人作了怎样的评价?试品味“惜”的丰富含义。
    (3)你如何理解“俱往矣”的含义,那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
    (1)下片开头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2)诗人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自己的评论。    “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

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问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必在文治武功方面超过前人,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人民的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2.学生背诵全词。
    六、布置作业
    以“雪”为题,多角度思维写一篇散文,揭示出“雪”的特征。如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品质;赞美雪的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表掩饰世间的污秽;鞭挞雪的冷酷无情,它所到之处千山枯寂、万木萧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