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们把他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
问题二: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四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人物的出场方式,二是肖像描写,三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四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
学习方法:学生找出写宝玉的内容并练习点评。
1.出场前,用世俗观点从侧面加以勾勒。王夫人语云“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甜言蜜语”“有天无日”“疯疯傻傻”;林黛玉诉母亲曾言“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些侧面描写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的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
2.出场时的肖像描写。林黛玉观察:“心中想着……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分析: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分明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眼熟亲切。
3.《西江月》的两首词,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
(角度:作者插入描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该词作用: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表面上是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功名利禄的追求;只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二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4.出场以后的语言行动描写:
作者一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他与黛玉的心灵相通;二是极力表现宝玉的骄横不羁。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是他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精神体现。
5.如何评价摔玉的情节?
明确:贾宝玉“衔玉”而生,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