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黛玉进贾府
教材概述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经典篇目,是从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现实主义古典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中节选的。节选内容是小说《红楼梦》的第一次总亮相,其间不仅有重要人物的纷纷亮相,就连故事展开的主要场所贾府也是首次亮相。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读者随着林黛玉一步一步地走进贾府,不断地发现新奇的人物、场景,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凸现了故事的“动态性”和“现场感”。作者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闹喧哗的贾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环境背后的东西,听到了人物发自内心的声音。
如何让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物有次序地、适时地出场,如何展现贾府各处的建筑、装饰,曹雪芹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和布局。我们读来感到条理清晰、秩序井然。如何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如何展现人物的不同出场,如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解决的重点。如何探究人物“哭”和“笑”背后的深义,如何比较贾府各种力量的强弱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突破点是对文中各位人物性格、活动的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林黛玉将要置身的生活环境。由于本文是节选,所以必须将学习建立在对《红楼梦》的基本了解上,课堂中也将涉及一些其他部分的内容,我们将借助网络资源,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思路方法
本课拟用3课时,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典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阅读全书的愿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主要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借鉴脂砚斋评点及讨论的方法欣赏人物形象,允许学生保留个人见解。课后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探讨心目中的人物与影视人物是否一致。
三维目标
1.掌握阅读古代小说的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入手,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Error!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我们姑且把这首对仗不是十分工整的题诗看成是《红楼梦》的创作动机,在这种动机和主旨下,又经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辛勤劳动,才逐步出现了《红楼梦》的雏形。可惜的是,直到作者“泪尽而逝”,也没有完成最后的定稿,还有一部分在传抄中散失,被岁月的长河无情淹没。所以《红楼梦》绝不是一般的文学创作,曹雪芹是饱含着血泪来写这部书的。让我们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梗概。
Error!
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曲。(歌词)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谴愚衷。
曲子一开头就对男女情爱发出慨叹,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红楼梦》视为一部言情小说。这部巨著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今天,我们就跟随黛玉看看这封建社会的缩影——贾府有哪些与众不同处。
Error!
1.作家作品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
2.小说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而环境是指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指地理、气候和自然风物。后者指一定时代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关系、民情民俗、文化氛围等等。
3.解题
林黛玉进贾府就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俊眼来一层层展示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请同学们想想:应介绍贾府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贾府府第规模及世家风范。
Error!
1.贾府是一所大宅子,黛玉走了哪些地方?
明确:贾府外部荣府贾母房中贾赦房中贾政房中再回到贾母房中。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林黛玉的行动路线。
3.从黛玉所过之处,筛选出描写贾府府第规模及仆役较集中的句段。
明确:(1)第一段:从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到本段结束。
(2)第七段:从出了垂花门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3)第八和第九段全部。
(4)第十二段:从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
(5)第十六段:从外亦如迎春等例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
Error!
一、分析院落建筑及其摆设的特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贾府的外观、布局、陈设和器物等方面考虑。同学发言或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最后由师生作结。
1.外观宏伟
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荣国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开篇介绍宁、荣二府,作者不忌重复,连用多个“大”字,不仅使一个出身并不低微的巡盐御史的千金小姐大大吃惊,更表现出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而“敕造”两字也显示了贾家蒙受皇帝恩宠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
2.布局考究
贾府的布局,不仅外观轩峻壮丽,内部也气概不凡。府内院落重叠,屋宇深沉,如正门、仪门、垂花门、游廊、影壁、屏风、厅堂、穿堂、耳房、厢房、暖阁等。这些建筑群的形制、规格,无不呈现出侯门威仪、王府气派。正所谓“侯门深似海”。黛玉穿堂过厅



一路行来,颇有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
3.陈设华贵
①第八段有关“荣禧堂的描写。迎面高悬着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是御笔亲书的“荣禧堂”三个大字,并有皇帝“万几宸翰之宝”的印记。足见贾府受到的恩宠隆遇,与皇室存在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还有镶着錾银字迹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乌木对联显得庄严典雅,表明来往的宾客都是豪门贵族,对联下的小字说明王爷给题对联,还要客气地称弟,可以想见贾家当年势力多么煊赫。待漏随朝墨龙大画隐含随时上朝陛见君王之意,显示出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室内其余摆设——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金蜼彝、玻璃NC18A以及楠木交椅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
第九段关于王夫人东房的描写。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饰以金钱蟒的靠背、引枕、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即使是随常居坐宴息的耳房,陈设器用也自不凡,各具特色。如何摆放,好像是高明的室内装修设计师精心布置的,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富丽而不恶俗,于显贵之中透露出一种文化气息。
小结:贾府庭院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赫,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也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
二、分析贾府森严等级及排场礼数
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段中“想着,又往西行……林姑娘到了”语段。问:这进门一节,体现贾府什么样的特征?
明确:尽管林黛玉是贾府打发人专程接来的,却不像一般民宅官第那样,可以长驱直进或通报即入。从大门外进到内宅,须分三个层次:先是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便歇下退出;然后另换几个衣帽周全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围随至垂花门前落下。垂花门里是内眷所居,故众小厮不得入内,至此便退出。再由婆子们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方进入垂花门。这一行程中,仆役、婆子、丫鬟人数众多,轮番更换,可见等级分明,规矩森严。
2.请同学们齐读第十二段中关于用饭的描写,即“于是,进入后房门……这方是吃的茶”语段。问:这顿家常便饭与一般人家的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餐饭次序井然。吃饭时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奴仆们各司其职,忙而不乱。主人也很讲究上下尊卑的礼法,人到齐了方安设桌椅,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长幼主客各依位次,一丝不苟,李纨、凤姐是孙子媳妇,进饭时只能立于案旁布让。饭后上茶亦与黛玉家中不同,第一次捧上来的是漱口的茶,再捧上来方是吃的茶。这个膏粱锦绣之家的繁文缛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三、总结贾府环境特征
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院落布局及内部装饰的特点,也感受了这个大家族的等级分明的礼仪,这一切果然与别家不同,是一切暴发户、土财主做不来也学不得的,是当时社会上十分赞赏和羡慕的。正所谓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Error!
问:贾府是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世家望族,它那功名奕世、富贵风流的气派风貌,作者是怎样既形象又概括地介绍给读者的呢?
明确:作家找到了一个十分恰当的视点。即贾府的一切,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看到的。这样一个观察点,至少具备两个与众不同之处:一是起点高,二是感受敏锐。首先,林黛玉不是刘姥姥,她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小姐,见过世面,受过教育,因而她特别注意到贾府与一般官宦人家的不同之处。其次,她自幼便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初次登门,前来依傍,更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因而林黛玉与一般到外祖母家走亲戚的女孩子不同,十分注意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其感觉和反应,要敏锐得多。
Error!
问: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明确:展示日常生活情景,显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



地位身份的象征,人物关系的显现。
为人物活动,情节展开提供场景。这是一个常规的认识,在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本来就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在本课中,贾府的环境是通过林黛玉眼睛展示出来的,随着林黛玉一路行来而一路写来。小说以后人物的活动和故事情节发展,也离不开这些环境。
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在贾母处,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说明这位老祖宗地位尊贵,又不管事,于是一味找乐的情趣。贾政的小正房内,摆放着半旧家具陈设、书籍茶具等显示他刻板、保守却又迂腐、假正经的个性品格。贾赦小院中,树木山石随处可见,还有一群盛妆丽服姬妾出入其间,说明此公是好色之徒。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府的布局装饰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贾府这样奢华的环境中,生活着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下一节课将进一步分析。
作业设计
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段。
外观宏伟
布局考究
环境——贾府          陈设华贵          钟鸣鼎食之家
奴仆众多          诗书簪缨之族
等级森严
礼数繁多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Error!
明月之下、松巅之上,一个青衣怪客手按玉箫,清亮柔和的洞箫声从树上飘将下来,树下蛇群和几个白衣男女好似着魔中邪般乱转狂舞,如痴如狂。(请一男生朗读) 
这是《射雕英雄传》黄药师荒山出场的一段描写,缥缈神秘中隐隐透出几分诡异恐怖,如此出场不愧于“东邪二字,不愧于作为一代武林泰斗、绝世高人。凡是成功的人物出场描写,不但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或精神风貌,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而且能引起读者对这一人物的兴趣,关心人物的命运。文学大师历来都十分讲究作品中人物出场的描写,曹雪芹的《红楼梦》,有名有姓者不下四百人,较为活跃者不下百人,但各自出场也决不相混。《林黛玉进贾府》描写的人物出场,历来受到高度赞扬,今天我们来欣赏王熙凤和贾宝玉这两人精彩而又经典的出场。
Error!
放歌曲《聪明累》。(歌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是贾家这座大厦的顶梁柱,同时又是这座大厦的蛀虫,当忽喇喇大厦倾倒时,第一个就要把她压死。让我们透过林黛玉的俊眼,第一次看荣府第一号当权人物凤姐的真面目。
文本解读
Error!
小说人物出场方式:
在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是塑造人物的最初起点,是在读者“空白”的脑海中,打下的第一个烙印。它好像早晨森林中响起的第一声鸟鸣,划破了沉寂,引起入林者的注意,使你非顺着声音窥视这鸟的全貌不可。常见的出场方式有:
(1)开门见山。又叫单刀直入法。这种方法比较常用。它不拐弯抹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场来。这种方法质朴、平实。
(2)先声夺人。也就是先描写人物的语言,再交代人物的出场。这种开头给人以一种自然之感。
(3)陈述铺垫。铺垫,也叫伏笔,是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预先作的揭示或暗示。



(4)悬念设计。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十分关注的一种迫切的心理活动。悬念的设置,会迫使读者去寻根究底。
(5)金钩倒挂。又叫序幕回忆法。它往往先写人物最终命运或结局,然后追述其经过。这种方法开头,同样可以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
(6)娓娓道来。要求开篇用如同话家常的形式和语调,向读者介绍人物和有关的环境、背景,然后自然地引出人物。
Error!
教师引导: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出场”作为人物与读者见面的最初一笔,好似舞台上的“定音鼓”,其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因为从这时开始,人们有理由要求他()的个性在一出场,就能很好地发挥和展现。问:王熙凤登台亮相的句段是哪些?
明确:第五、六两段。
Error!
1.王熙凤出场的方式是怎样的?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第一句话是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如果孤立地看,不过是一句普通的应酬话,平淡得很。但黛玉进府已经领略到这个大家族的排场礼数,如今尊亲长辈在堂,远客初到,众人无不循规拘礼,因而从后院传来凤姐的笑语声,显得格外刺耳。自然会令黛玉纳罕: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只这一笔,既昭示了王熙凤平日的无拘无束,也透露出她深受贾母宠爱的特殊地位。
2.最早评点者脂砚斋说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请就下文一些描写分析王熙凤出场时的形象。
(1)请一位同学读第五段中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丹唇未启笑先闻”语句。问:此处的肖像描写体现王熙凤什么特征?
明确:采用铺陈的手法写王熙凤着极奢极丽之服,满头翡翠,环鬓金珠过事修饰,过事刻画,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与狡黠的本性。美而不善,令人敬而远之,畏之。
(2)贾母戏谑性的介绍又说明王熙凤什么特征?
明确:体现其深得贾母宠爱的地位及泼辣刁钻的为人。
(3)再看她出场言行的描写。教师读第五段中“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让他们去歇歇”语句。问:这里显示她的什么性格?
明确: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嫡亲的孙女——抓住一般女性都喜欢别人说自己漂亮这一人性特点。表面上是称赞黛玉,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一石三鸟,圆滑之至。提到黛玉母亲的去世,立刻用帕拭泪,但一听到贾母的责备,瞬即又转悲为喜,该打,该打——不露痕迹的善于逢迎和做戏,唯贾母之命是听。拉着黛玉问长问短,只管告诉我,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让他们去歇歇——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威仪;一方面又是为了表现她对黛玉周到的关心,以取悦于贾母。
(4)学生自读第六段。
问:此段写王熙凤回王夫人话,主要谈到哪两件生活小事?
明确:月钱发放,给黛玉选衣料。
教师:第一件事不但体现出她是当家人,掌握着经济大权,而且安排了凤姐用“月钱”赚利钱的伏线。
问:答复王夫人已给黛玉选好了衣料,如“甲戌本眉批”所说:“余知阿凤此缎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你同意此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看法一:不同意。从上文的分析可看出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之人。如今远客到来,为她准备衣料,这既是起码的礼节,也说明她虑事周到。
看法二:同意。王熙凤是个有四百多人大家族的管家婆,平日较忙,且与黛玉不熟,想不到这一点很正常。当王夫人问起,她回答“已预备下”恰恰更能表现她的随机应变。(两种观点都成立,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从以上分析看出,凤姐一上场,即刻成为“中心”。对着黛玉,又是夸赞又是怜惜,又是喜欢又是伤心。夸赞黛玉,不忘奉承老祖宗;安顿远客,不耽误料理日常家务。上下左右,几乎都靠她照应,听她指挥,显示出一个当家奶奶的身份和手段。她的声势非凡的出场,虽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反映出来的,却深刻地、全面地展现了她个性中的那股“辣”味。她的出场描写成了她整个性格的缩影。
Error!
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给人留下初次亮相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明确:(1)出场方式独特。一声放诞的笑声破空而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也体现了来者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2)出场时机适宜。王熙凤在贾府以至小说情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在一个场面上集中揭示她的多面的性格锋芒,就不能把她的出场安排在贾母接见黛玉的场面上,因为那样不仅会由于贾母和黛玉骨肉相见的悲痛,腾不出场面来展开对她的刻画,也不能单独介绍她,而且不能通过黛玉的眼睛点示出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当然也更难于充分描绘她的个性特征在出场行动上的表现。因此,作者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诸女眷都在场的情境里,黛玉对于贾府的家规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让她出场,就有了她单独活动的广阔天地。
(3)出场形象鲜活。一出场就全面地展示了她的鲜明的形象和性格。
Error!
如果说,凤姐的上场是引人注目的一个“特写镜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立即进入性格刻画,没有任何铺垫。那么,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呢,那就是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正式登场。
问:宝玉的出场方式有何特点?
明确:寓褒于贬,欲扬先抑。黛玉尝听母亲说过,这位表兄乃衔玉而生,憨顽异常,无人敢管,然而对姐妹是极好的。今日舅母却称他为家里的混世魔王,说他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致使黛玉心中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就在林黛玉的疑惑之中,脚步响处,一位年轻公子进来了。却是看其外貌最是极好,使黛玉大吃一惊,产生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似曾相识之感。宝玉就是在这一片传闻、议论、嫌憎、误解、惊奇所造成的悬念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
问:作者安排宝玉在什么时机出场,有何好处?
明确:当吃完饭,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罢,只剩下她和黛玉众姐妹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作者这样安排宝玉的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一般情况下,整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当林黛玉一进贾府时,是马上就会碰面的,然而作者却偏偏打发他今天往庙里还愿去了,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家。这种安排,有两点用意,宝、黛最后才相见,就可以把该写的人和事都写了,然后集中笔墨来写此二人的相会,以掀起最后的高潮;遣散的人,是为了不发生其他干扰,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突击书中的这两位主角,这有如舞台上为突出主要人物而时常使用的手法一样。这样做的效果,就能有力地加强两人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Error!
欣赏下列人物的出场:
一、林冲出场
(片段)鲁智深使禅杖,正使的活泛,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
问:林冲出场方式是什么?体现他什么性格?
明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五个字,让人听得出墙外之人不但是个行家里手,而且是个痛快爽利之人。
二、诸葛亮出场
(片段1)忽见徐庶拍马而回。……“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庶曰:“此



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片段2)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唯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问:诸葛亮的出场方式是什么?突出其什么特点?
参考:铺垫对比,引起悬念。从“闻名”到“露面”,情节曲折起伏,故事套着故事,悬念迭出,诗文并茂,但莫不与诸葛亮密切相关。其间有铺垫,有对比,目的是突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人物的出场。曹雪芹用不同的出场方式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人物一亮相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都得益于作者的精心安排和独特构思。
作业设计
同学们作文里的人物,虽然不会像作家笔下的人物那样细腻、生动,但讲究对人物出场的描写,是完全必要的,也会使我们的作文灵动、出彩,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我们必须彻底摒弃在作文里自己迫不及待地站出来替人物说话,或把人物一五一十地、啰里啰唆地介绍给读者的蹩脚写法,学习名家名篇写人物出场的成功经验,写好人物出场:即让人物一出场,就显示个性,一出场就抓住读者的心弦。
请同学们就你熟悉的人描写一段有关人物出场的文字。
出场方式独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王熙凤      出场时机适宜:单独活动,天地广阔
出场形象鲜活:性格鲜明,辣味十足
第三课时
导语设计
Error!
作家张爱玲曾这样描述男女有心跳感觉的见面: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哦,原来你在这里。”宝玉和黛玉的相见就属此种情形,让我们来欣赏。
文本解读



Error!
赏析人物形象
一、林黛玉
1.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的外貌特征。
多媒体显示: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归纳黛玉的外貌特征。
明确:众人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凤姐观察到她容貌标致,气派不凡;她们更多地注意到黛玉的是外在形象。宝玉主要看到的是黛玉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在他眼里,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俊逸,极富神韵。而她给贾宝玉最深的印象是尖若蹙,这难以舒展的眉头、愁苦抑郁的心情,将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女主人公性格的一种基调。
问:分三次完成黛玉的肖像描写有何好处?作者采用切换视角的办法来写黛玉,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的形象不一样? 
明确:三次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容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形象不一样是由观察者的审美习惯和对被观察者的情感所决定的。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众人对她更多的是怜爱,因而注意到她的身体。王熙凤主要是用对贾母的奉承心理去发现感受她的自然之美。宝玉作为锦衣玉食的贵家公子,且最喜在内帏厮混,见惯了腻红肥绿、华衣艳饰,他怎会去留意黛玉的穿戴而不被其与众各别形容所吸引呢?在宝玉眼里,她那弱柳扶风的身姿就显得脱俗飘逸,风露清愁就显得崇高深刻,通身的灵淑之气能使他的灵魂清爽、净化。这才是对黛玉最全面、真切、深刻的感受。正如脂砚斋所评: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
2.问: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所了解的黛玉,都是他人所感。黛玉自身给我们什么印象?阅读课文中对林黛玉的心理、语言、动作等的描写。
明确:(1)写心理: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些描写体现了林黛玉细心、多虑、自尊。也是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
(2)写语言:
婉言拒绝邢夫人盛情的语言描写: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一番话,既表明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她顾全大局,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真是聪明识礼,心思过人。 
两次有关读书问题的得体的回答:当贾母问她读何书时,她照实回答了,但当她问姐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只不过认得几个字。她意识到贾母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不主张女子多读书,且自己的回答又让姐妹们难堪,觉得刚才自己失了口,后来当宝玉再问她时,她就改口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又体现了她为人的小心谨慎,谦恭得体,随机应变。
(3)写动作:
两次让座的描写,表现力也很强:
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谦恭推让。
在贾母房中吃晚饭时,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直到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事不合家中之式,便一一改过来——表现了她的知书达理,举止得体,聪明懂事的性格特点以及入乡随俗的世故人情。
小结: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多疑、自尊自重、谨言慎行。而这种心理和行为,是她孤单的身世和寄人篱下的处境造成的。
总结林黛玉的形象: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
二、贾宝玉
1.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找出相关语段,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在第十、十一两段。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对贾宝玉作侧面描写的:一是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按照封建正统观念,男儿应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以光宗耀祖。而宝玉喜怒无常,厌恶读书,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与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格格不入,所以贾府内外的人甚至连亲生母亲都在贬斥贾宝玉,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2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语言动作进一步刻画人物。
(1)外貌描写
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华美高贵,突出宝玉在贾府受宠的地位;再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
(2)《西江月》词
第一首词着重在说贾宝玉的不通仕途经济。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愚顽蠢物,在封建正统人物的眼里自然是行为偏僻性乖张。第二首词写他对封建制度的危害,是一个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而且天下第一。这两首词都点明宝玉是当时上层社会中的一个多余人
作者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质上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功名利禄,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不服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实际上热情歌颂的却是贾宝玉这种离经叛道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3)语言动作
语言——给黛玉取表字
过去女子社会地位低下,一般人家的女子是没有名字的,在家随父姓,称“×出嫁后再在称呼前面加上夫姓,称“××。这里既体现了宝玉对这个妹妹的喜爱,也体现了他民主平等的观念。
动作——摔玉
宝玉是贾母心中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其为劳什子,宝玉竟把命根子视为什子,这正是他叛逆性格的充分表现。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应该说,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小结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



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是他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精神的体现。
3.宝黛初会
(1)请用常用的成语或俗语形容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感觉。
例如:一见钟情 一见如故 心有灵犀一点通
(2)俩人虽然感觉似曾相识,但初次见面的表现不同,有哪些不同?为何不同? 
明确:黛玉是一见便惊,为这种似曾相识的冲击所震动,但惊在心里。既是少女的矜持,也是小心谨慎的心理体现。宝玉不但要细细打量黛玉,而且要看罢而笑,不但要笑,而且要立即发表感想声明。说明他天真憨厚,且又自恃在贾府中得宠的地位,所以童言无忌,童眼无忌。
Error!
请找出迎探惜三春的肖像描写,能否看出她们是什么性格?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明确:迎春随和柔弱,逆来顺受;探春心高气傲,精明干练;惜春尚小。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贾府及府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重点欣赏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形象美,其实,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每个人心中的宝黛形象都是不一样的。
作业设计
请写一段肖像描写。要求:透过肖像能体现人物的性格、气质。
林黛玉:小心谨慎 聪明灵慧
贾宝玉:英俊多情 叛逆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经典课文,典型环境的描写、典型人物的塑造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以荣、宁二府为代表的典型环境,不仅要看到它的客体特征,即院落建筑,更要重点分析侯门贵戚的高贵气派、文化和教养。《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就在课文节选的这一回就有很多人物登场,除男主人公贾宝玉以外,荣国府的夫人小姐——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贾氏三春全都露面了。感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地分析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如果一一分析,学生老师都会很累,所以重点分析三个主要人物,余下的让学生自行品味。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这是学习本文的又一目的。
一、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小说所描写的贾府是个典型环境,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如: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是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二、王熙凤是在人物出场之后再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是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贾宝玉则是在人物出场之前就作了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在人物出场之后再作正面直接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
采用哪种方法,是由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等因素决定的。例如王熙凤和贾宝玉这两个主要人物,由于在贾府中的地位身份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作者对他们的出场介绍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作了精心处理。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的妻子,年龄不大,又不识字,却掌握着贾府的钱财大权。又因为她极会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所以深受贾母宠爱。在贾府中她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就凭这,她在府中欺上压下,为所欲为。为此,作者写王熙凤出场也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众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她却又说又笑,“放诞无礼”。只有这样写,才符合她的特



殊的地位身份,才能表现出她泼辣的性格。而对贾宝玉,作者则采用了人物出场前从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出场后再正面描写,细致刻画的方法。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前后对比来突出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作了铺垫。 
三、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的“纳罕”反衬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 
贾宝玉: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这与其说是一见钟情,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子”,“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
林黛玉: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可见她多思多虑,做事小心谨慎。
四、略
《林黛玉进贾府》备课资料
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曹
祖孙三代四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康熙年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康熙六次南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其中四次是在曹寅任内。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曹
因牵连,被抄家,从此衰落,曹雪芹正值由盛而衰的过程,由贵公子降为寒士。这种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痛苦的回顾。他对社会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使他写出了揭示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变化,多方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与丑恶,显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红楼梦》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在曹雪芹的笔下,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就是腐败不堪的两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作者借用柳湘莲的话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这是作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总抹一笔,是最尖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读者可以看到,这两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的大大小小的主子们,除了享乐,除了做那些见不



得人的肮脏事外,没有一件正经的事干,而且他们勾结官府,草菅人命。在曹雪芹的笔下,连当时的封建朝廷都不过是见不得人的去处。贾妃回府,只是满眼垂泪”“呜咽对,其他的人也都是垂泪无言。作者笔下的这幅省亲图,除了虚有其表的空排场外,动到真情实感的就是这一副哭泣的场面。
作者通过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说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骂那些官僚是国贼禄鬼。说孔孟的经典之作,也不过是杜撰的。作者还通过探春之口,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说理学大师朱熹的话,也不过是虚比浮词,哪里都真有的?大家知道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在清代是封建法规的准绳,是治国之大纲,人人违反不得的,而曹雪芹却用这些亦庄亦谐的话,来加以轻蔑和否定。
贾宝玉特别反对仕途经济,即让他走读书做官的道路。这仕途经济,是历来封建政权得以世世延续的根本制度,也即众所周知的科举制度。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无异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政权的基础。
《红楼梦》里作者着力描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及其悲剧。这个爱情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以往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有所不同。首先,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不是一见倾心式的爱情而是在长期相处共同生活中产生的爱情。这样,这种爱情也就有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础。其次,他们的爱情是以共同的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为基础的,这就是共同的反封建的思想。这是他们爱情牢固的基础。薛宝钗就是因为缺少这一点,贾宝玉终于选择了林黛玉。第三是他们的个性气质相投,贾宝玉崇尚自然天真,喜欢自由,摆脱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的束缚,摆脱世间一切俗套,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这恰好符合林黛玉的个性和脾气。而这正好说明他俩所共同追求的是个性解放!
在中国的婚姻史上,以以上三个原则作为婚姻选择标准,这在古代是绝无可能的。实际上曹雪芹在这里已经提出了一个现代婚姻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到今天在全世界也还没有真正能实现。因为这一原则是具有超前性的,是人类自身的文明和发展的一个进步。
以往我们研究《红楼梦》,较多地注重《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很少注意它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现在看来这未免有点片面。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无疑是深刻的,但他同时又提出了新的生活的理想。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描写,实际上就是曹雪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曹雪芹的批判是属于他自己的现实社会的,而他的理想却是属于未来社会的。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还提出了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主张自由和平等的要求。特别是曹雪芹通过贾宝玉提出了重女轻男的主张,甚至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男人浊臭逼人。孤立地看这句话,似乎不可理解,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是男权社会,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贾宝玉的这句话,无疑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否定,是对男女平等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呼吁。
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他对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是现实主义的,而他对宝黛爱情深刻动人的描写、他们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对美好的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则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而这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正是曹雪芹对未来世纪的奉献!
(本文从网络上整理所得)
《红楼梦》前五回内容简介
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作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典的形式,隐



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