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意象“大雨”、滔天的“白浪”、“一片汪洋”等去分析特点,第二问可以结合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去作答。
7.参考答案: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解析:解答本题应根据词中的设问句“知向谁边?”与时间跨度句“往事越千年”这两句来寻找答题的区间,再将词中的关键句——“东临碣石有遗篇”用合理的语言表述出来。
8.答案: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解析:作品的主旨往往就是作者本人的观点。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确主旨句常出现的位置,一般来说,主旨句常出现在作品的开头、结尾部分。其次还要明确主旨句在性质上大都是议论、抒情的句子。
9.参考答案:“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富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英武的性格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关键词的赏析。诗歌语言讲究精练,一字传神。鉴赏关键词时应联系全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及修辞等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理解,同时注意名词“鞭”的象征意义,兼顾动词“挥”的动态、力度。
(二)10.答案:月 咽 越 血
解析:可联系上面李白的《忆秦娥》词进行判断,还应注意押韵情况,这首词押的是e韵。
11.参考答案: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毛词渲染的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解析:李词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睹景而伤怀。毛词写的是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上片写红军过关之前的行动,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烘托紧张、激烈的气氛;下片写红军过关任务的完成,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渲染悲壮的气氛。
12.参考答案: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解析:李词中女主人公从春到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可是“音尘绝”,只能独自悲伤。毛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抒发了一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三、13.您是长江三峡的天堑通途 您是东海之滨的一抹朝阳
14.答案示例: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株参天大树,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册,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告诉世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解析:我们在学习之余会经常有一些活动,这些活动肯定要有主持人,主持人肯定要说一些话,当然主题可以不同,这些话要得体、要符合主题的要求;我们在本课学习了毛泽东的词,我们在初中也学习了一些毛主席的诗词,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还记住哪些,该如何引用。
15.答案示例:内容:图中有三个人,看样子是一对夫妇正送儿子去读大学。走在最前面的是儿子,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正要去上大学。后面跟着的是一对夫妇,两个人衣着破烂,正满头大汗地背着猪、粮食。
寓意:教育已成为农民家庭的沉重负担。
解析:解答本题,一定要抓住题干中“内容和寓意”两个方面作答。内容方面要注意画面主要细节,如“××大学”字样和成人身上背负的东西,正确理解“大学”和“背负”的关系;寓意方面提示同学们要学会深入思考,挖掘其现实意义。
读写园地
轻松练笔
写作提示:写作该片段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取能表现秋景或秋色特征的景物或意象。(2)要有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或抒情。(3)要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力求文段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