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概况
台湾海峡是介于中国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的海峡,属东海海区,南通南海。南界为台湾岛南端猫鼻头与福建、广东两省海岸交界处(一说为鹅銮鼻与南澳岛南端)连线;北界为台湾岛北端富贵角与海坛岛北端痒角(一说为黄岐半岛北茭咀)连线。呈北东――南西走向,长约370千米。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千米;南口宽约410千米;最窄处在台湾岛白沙岬与福建海坛岛之间,约130千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
海底地貌
海峡属东海大陆架浅海。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还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第三纪始新世的大规模海侵,海峡及两侧均成海洋。中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台湾岛耸起成陆,形成海峡地形的基本轮廓。第四纪冰期时海峡经历多次海陆变迁,距今约6000年前,始形成当今的海峡地形。
海峡大部水深小于80米,平均水深约60米。西北部较平坦,东南部坡度较大,中间有岛屿和浅滩构成弧形降起带。东西两侧各有20米和50米水深的两级阶地。东侧阶地较窄,50米等深线距岸一般为1020千米;西侧阶地向外延伸,宽度较大,50米等深线距岸达4050千米,并在几处河口外有横切的峡谷。南口有台湾浅滩,与西南阶地相连,由900余个水下沙丘组成,呈椭圆形散布,东西长约140千米,南北宽约75千米,水深1020米,最浅处8.6米,滩上有急流,水文情况复杂。台湾岛台中以西有台中浅滩,与东部阶地相连,东西长100千米,南北宽1815千米,水深最浅处9.6米。两浅滩之间为澎湖列岛岩礁区,南北长约70千米,东西宽46千米,由岛屿、礁石和许多水下岩礁组成,北部岛礁分布较集中,水道狭窄;南部岛礁分散,水道宽阔。
澎湖岛与台湾岛之间为澎湖水道,南北长约65千米,宽约46千米,为地壳断裂形成的峡谷,水深由北部70米向南渐深至160米;再往南延伸,水深达1000余米,为海峡最深处,连通南海海盆。澎湖水道为台湾岛西岸南北之间和台澎之间联系的必经通道。另一峡谷为八罩水道,东西走向,宽约10千米,水深70余米,分澎湖列岛为南北两群,为通过澎湖列岛的常用通道。
海底地质
中部为细沙。东部以细沙为主,近岸处偶有粗沙和软泥,台湾岛南北端近岸有部分岩底。澎湖列岛附近主要为沙底,并有砾石和基岩出现。西部近岸除岬角、岛屿附近有粗沙、砾石和基岩外,主要为粉沙质粘土软泥。
气候水文
属南亚热带、北热带季风气候。中部气温平均最高28.1℃,最低15.9℃。西北部受大陆影响,气温年差较大;东南部受海洋影响,年差和日差较小。10月至翌年3月多东北季风,风力达45级,有时6级以上;59月多西南季风,风力3级左右。79月多热带气旋,每年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平均56次,中心通过平均2次。阴雨天较多,但降水量较两岸少,年降水量8001500毫米;东北季风期、西南季风期多,秋季较少。海峡中雾日较少,澎湖列岛年平均34天;两侧近岸雾日较多,东山岛、马祖列岛和高雄一带,每年超过30天,其余在20天以下。
受黑潮影响,水温较高,盐度和透明度也较大。年平均表层水温1723℃,13月水温最低,平均1222℃;7月最高,平均2629℃、平均盐度33‰,西北侧30‰~31‰,东南侧为33‰~34。透明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均315米。水色东部蓝色,西部蓝绿色,河口或气候不良时呈绿黄色。
福建沿岸、澎湖列岛和海口泊地以北台湾西岸为正规半日潮;海口泊地以南台湾西岸
为不正规半日潮;其中冈山至枋寮段为不正规全日潮。潮差西部大于东部,西部金门岛以北为46米,往南显著减小;东部中间大于两端,后龙港达4.2米,海口泊地和淡水港为2.6米,海口泊地以南为0.6米,澎湖列岛1.22.2米。后龙港至海坛岛一线以北,涨潮流向西南,落潮流向东北,流速0.52节;以南流向与上述相反。流速在澎湖列岛附近较大,东南部可达3.5节。
海峡为东海风浪较大地区。涌浪多于风浪,以4级浪最多,占全部海浪42%,5级占28%,大于5级的占8%。东北季风季节,以东北--北向浪为主。西南季风季节以西南--向浪为主。在冬季寒潮和夏季热带气旋影响下,可形成89级浪。海流为北上的黑潮西分支和南海流及南下的浙闽沿岸流所控制,并受季风影响。夏季沿岸流停止南下,整个海峡为西南季风流和黑潮西分支结合的东北流,流速一般0.6节,澎湖水道达2.3节。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的沿岸流南下,西部和中部为西南流,流速约0.5节;东部的东北流减弱,当东北风强劲时,表层甚至改变为西南流。
海岸、岛屿东岸为台湾岛西海岸,从富贵角至猫鼻头海岸线长560余千米,岸线平直,向西凸出成弧形,在布袋泊地以北略呈东北走向,以南呈东南走向。濒海陆地南北多山,中部为平原。从桃园至枋寮为低平沙岸台中以北平地纵深较小,台中以南有纵深达50千米的台南平原和屏东平原,河流纵横,稻田遍布,人口稠密,交通发达。近岸多沙洲湖,以布袋附近尤甚,并逐年向海扩展海埔新生地。台湾西海岸少天然良港,多为利用沙洲、湖挖掘疏导而成港口,如高雄、左营、安平、台中等港。除隔澎湖水道有澎湖列岛外,近岸岛屿很少。仅在高雄南30千米处有琉球屿,面积6.8平方千米,海拔90米。另在海口泊地外有海丰岛,面积很小,为沙洲岛。澎湖列岛位于海峡南部,由64个岛屿和许多礁石组成,岛屿总面积约127平方千米。为火山喷出熔岩凝结而成的玄武岩台地,最高海拔79米。以澎湖、白沙、渔翁3岛面积最大。3岛围成澎湖湾和马公港,为舰船良好驻泊地。列岛位于台湾岛与福建南部中途,扼海峡南口,形势险要。
海峡西岸为福建中、南部海岸,自海峡北口西端(长乐县南)至闽粤海岸交界处,大陆海岸线长约1900千米,岸线曲折。濒海陆地为闽东山地向东南延伸的山丘分支直逼海滨,形成较多半岛、海湾、岩岸和近岸岛屿。在木兰溪、晋江、九龙江下游入海处形成莆仙、晋江和漳厦等平原。良好的港湾有兴化湾、湄州湾、泉州港、厦门港、东山湾等。近岸岛屿500个,重要岛屿有海坛、南日、湄州、金门和东山等。
军事意义
海峡为台湾与福建两省航运纽带,是东海及其北部邻海与南海、印度洋之间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两岸军民为抗御侵略、反对封锁和统一国土进行过多次作战。16世纪中叶,日本倭寇窜犯澎湖、台湾并以澎湖为据点不断向浙闽沿海侵掠,曾遭到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部的打击;台湾平埔人也进行猛烈反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战船打击侵犯闽、粤、台沿海的倭船。并于年底追击至台湾西南海岸,全歼倭6艘,救回被掳男女370余人。永历十五年(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即是率战船从金门岛料罗湾出发,渡过海峡至澎湖待机,避开强劲大风后横渡澎湖水道,然后乘满潮通过鹿耳门,进入大员湾实施登陆作战。清康熙三、四年间(16641665,施琅曾3次率船攻台,都为大风浪所阻而返;直到二十二年(1683,才再次率舟师从东山岛出发,在澎湖海战中大败郑氏守军,恢复了对台湾的统一管辖。
1840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舰队不断侵犯海峡两岸的厦门、基隆等地,受到当地军民的强烈抵抗。1884年法国舰队在马尾袭击中国舰艇,继而进攻台湾北部,当侵犯受阻后于10月至翌年4月对台湾实施封锁,两岸军民进行了沿岸防御作战和反封锁斗争,打击了法军的入侵。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期,日本为侵占台湾,预先派舰队攻占澎湖列岛,在攻占台湾北部得手后,从陆路向中、南部推进的同时,以舰队从海路在安平、布袋、高
雄、枋寮等地实施登陆,台湾军民为反抗日军侵占进行了殊死的抵抗。
1950年,美国在发动侵朝战争后,派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挑衅,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斗争。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炮击金门之战。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海峡进行了“八六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